Translate

知足常樂,凡事感恩;難得糊塗,樂在其中。

                                                                                                                                                    

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佔領的民主


環球金融危機自二零零零年爆發以後,許多舉足輕重的跨國企業和大公司紛紛瀕臨破產,導致花旗國和許多歐洲國家的經濟萎靡不振,國內失業率居高不下,人民怨聲載道,反對政府的聲音此起彼落。

一個以宣傳反消費主義而聞名,位於楓葉國的一個組織,名為「廣告剋星媒體基金會(Adbusters Media Foundation,簡稱Adbusters)」策動舉行和平集會,以「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的活動來反抗花旗政治領袖在解決經濟危機中的種種失誤表現。「佔領華爾街」是一連串主要發生在花旗紐約(New York)市的集會活動。行動靈感來自二零一一年發生在中東的「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註一)及同年發生於埃及(Egypt)開羅(Cairo)塔利爾廣場(Tahrir Square)周邊舉行的集會和示威運動。

Adbusters」策劃的行動於二零一一年九月十七日展開,當日近一千名抗議者進入紐約金融中心華爾街示威,警方更一度在華爾街的地標華爾街銅牛前圍起路障阻止示威者進入。佔領華爾街的激烈行動持續了一個多月,直至花旗警方介入驅趕佔領者,行動始告平息下來。

整個運動的目標,旨在持續佔領紐約市金融中心區的華爾街,以反抗大公司的貪婪不公和社會的不平等、反對大公司運用金錢影響花旗的政治和民主,與及全球經濟危機中對法律和政治的負面影響。有人批評這些抗議者試圖通過佔領華爾街以實現「儘可能達到我們要求」之目的,至於其他具體的塑求卻不清晰。亦有人指出佔領者是一群烏合之眾,有失學之青年,亦有失業的人士,各自有不同的要求;這一種凌亂的組合委實難以共同爭取運動的成功。

運動組織發言人說明運動形成氣候之前,提出具體目標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他們強調活動開始的目標就是「佔領(Occupy)」– 佔領本身意味著直接的民主,而直接的民主有可能產生特定的目標,也可能不會。他們更認為主流媒體不停地詢問運動的目標是錯誤的事情,因為抗議的一班青年人只欲透過佔領本身來形成一場對體制反思的運動,並且在佔領的過程中,以直接民主的方式去討論問題、目標與策略。

這一個過程就是一種民主的實踐。抗議者更表示,沒有人可以代表他們,不管是「三個代表」或「三百個代表」,因為由每個受害者自己來發言是最合適不過了。這是為了不重演錯誤,讓少數人主宰一切,多數人被迫沉默。

同年十月一日,類似的集會運動得到支持,抗議者試圖佔領花旗的首都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 )、三藩市(San Francisco)、洛杉磯(Los Angeles)、芝加哥(Chicago)、波士頓(Boston)、波特蘭(Portland)、阿布奎基(Albuquerque)、坦帕(Tampa)、夏洛特(Charlotte)、西雅圖(Seattle)和丹佛(Denver)等地。這個佔領運動更一度發展成為「一起佔領(Occupy Together)」,活動蔓延至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十月十五日開始更得到全球各大城市的響應,亞洲包括鄭州(Zhengzhou)、台北(Taipei)、東京(Tokyo)、首爾(Seoul)、香江(Hong Kong)、吉隆坡(Kuala Lumpur)等城市均有人加入響應。

今天佔領華爾街的運動並未完全結束。我們在首都一個廣塲上看見了零星的帳幕仍然佔領著華盛頓特區的土地。雖然在倘大的廣塲上,帳幕只是靜靜地放在一個角落,但是叮噹彷彿看見了抗議者的佔領精神。

 
    
首都一個廣塲上的佔領運動
  

姑勿論運動的目標是什麽,然而當中究竟有多少人是真正為了理想而奮不顧身作戰呢?從去年夏天轟轟烈烈的運動抗爭,到了今天無聲無息的堅持,最後仍然留守的人兒懷著什麽崇高的信念?抱著什麽偉大的理想呢?

留守在廣塲上,頂著使人熱昏了的熾熱陽光,晚來的寒風又把人的肩頭都壓下去,這一塲沒完沒了的佔領運動還要堅持多久呢?人們持守著的信念又能抵禦多少別人失望的目光呢?怕的是這一群青年勇士展開的只是一塲與時間抗爭的運動而已。

 
 
 
 

叮噹不是什麽民主先鋒,她並不真正曉得「民主」是什麽?民主究竟是理念還是行動?是思想還是信念?這些疑問相信窮她一生也不能理解和明瞭,可是她卻不明白為什麽民主的路總是漫長而遙遠?為什麽民主的工作總是徒勞而無功?難道民主只是一個口號?一個世人夢想的生活形態?還是其他呢?或許民主是無法在這個破損的世代中實踐出來,它只存在於大同世界,一個理想的烏托邦。

 
黃昏時年輕人聚在一起討論民主的議題 

當今人人高唱爭取「民主」,一知半解地高叫民主口號的人多的是。可是當中能有幾人真正明白民主的意義?當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民主的真諦?或許這就解釋了爭取民主的過程是艱難困苦,它是一條漫長而不見署光的路。

可是路還要走下去,對嗎?


註一:

「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泛指發生於2010年末的「茉莉花革命(Jasmine Revolution)」運動,襲捲整個大中東地區(北非和西亞)的眾多阿拉伯國家。

環觀大中東地區,突尼斯(Tunisia)、埃及(Egypt)、也門(Yemen)、阿爾及利亞(Algeria)、巴林(Bahrain)、利比亞(Libya)、約旦(Jordan)和敘利亞(Syria)在2010年和2011年之間發生了大規模示威、遊行和革命。

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阿曼(Oman)、蘇丹(Sudan)、摩洛哥(Morocco)、吉布提(Djibouti)、索馬里(Somalia)、科威特(Kuwait)、黎巴嫩(Lebanon)、西撒哈拉(Western Sahara)、卡塔爾(Qatar)和尼日利亞(Nigeria)也出現網民組織了小規模的示威事件。

短時間受到該示威浪潮影響的國家有阿爾巴尼亞(Albania)、加蓬(Gabon)、斯威士蘭(Swaziland)、布基納法索(Burkina Faso)、塞內加爾(Senegal)、科特迪瓦(Côte d'Ivoire)、埃塞俄比亞(Ethiopia)、以色列(Israel)、伊朗(Iran)和烏干達(Uganda)等國。

普遍認為,此次阿拉伯世界(北非和中東)所爆發一系列民主和經濟等議題的社會運動被稱為「阿拉伯之春」。儘管不是所有參與的人都是阿拉伯人,但運動卻被冠稱為「阿拉伯之春」、「阿拉伯覺醒」或者「阿拉伯起義」等等。革命的火花亦燃燒了許多歐洲、美洲、亞洲國家,形成一系列的反政府社會運動。

「阿拉伯之春」的主要訴求是關於經濟和民主。活動方式多採取網絡串連和示威遊行,對許多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影響甚鉅,迄至2012年春天,運動尚未完全結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光臨花旗小窩,謝謝你的留言賜教。
如欲以電郵查看回覆,請 √「通知我」 ,謝謝!


請尊重知識版權,嚴禁盜用。如欲引用小窩的文章和照片,務請列明出處,敬希垂注。